保护名录
首页>保护名录>州市级名录>传统歌舞>详情传统歌舞

迪庆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维西攀天阁乡岔枝洛村孔雀舞

日期:2022-07-02点击:1575次

在维西县攀天阁乡岔枝洛村流传的孔雀舞,带着古朴、热诚的农村生活气息,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岔枝洛村孔雀舞是维西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闪亮一道美丽的风景。

本期,小编带您了解岔枝洛村流传的孔雀舞。

攀天阁乡岔枝洛村位于横贯维西境内永春河的西岸,距县城17公里,全村辖5个自然村,以傈僳族为主。







岔枝洛村孔雀舞基本概况



















孔雀舞从寓意本身就是取孔雀东来之意,相传很久以前,有兄妹俩,父母双亡,生计无着之际外出乞讨,直到西双版纳一带,返回时带回一对孔雀。这对孤儿由一对孤寡老人收养,孔雀死后,老人用竹蔑编成孔雀,自编舞蹈,靠演出维持生计。后来不断艺术化,还加上一只白鹤。

流传至今,演出风格不变,以五人组合为舞。据考证,孔雀舞流传至今已传了五代。从孔雀舞中可以看出,该舞蹈具有祭扫祈福的意义,孔雀舞的脚步及音乐变化来自于传统的傈僳族跳脚,但舞蹈中的鬼脸又具有藏族风味,属于傈僳族与藏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舞蹈靠形象的道具、奔放的节奏;再融入神秘的风格来抒发岔枝洛人民自己的心声。

孔雀舞以逼真的模仿流露出传统的、自然的气息,倡导人们树立热爱自然、维护生态、和谐共处的道德观念。

孔雀舞一般在每年腊月开始准备,春节后大年初二、三演出,并逐渐形成传统,全村村民自发参加。




















一般在腊月由岔枝洛村下村进行节目准备,主要是进行道具制作,必须每年制作一套,制作道具有傈僳语称“捏咱”的孔雀,称“阿鹅”的白鹤,“扒古”的鬼脸。

制作时先上山砍回最好的竹篱,编制成形似孔雀的骨架,骨架可以套住人身,以便于舞和跳,孔雀全身糊以五色彩纸,神似孔雀羽毛迎风飞舞的形态,孔雀一般一雄一雌,雄孔雀彩羽鲜艳,雌孔雀色彩稍淡,整只孔雀颜色协调相衬,金色双翅,其它部分由绿黄红相间。骨架可以活动。

白鹤制作与孔雀相同,但全身白色,只有一只。


不同的是鬼脸的制作,用上好的瓦泥制成模具,糊上纸,再绘上图案,其形状如京剧的脸谱。准备工作完成后,大年初二在下村村外较为平坦的田坝作为舞台,按传统的程序,由锣、拔、鼓三种乐器配上音乐翩然起舞,舞蹈动作模仿孔雀吃食、嬉戏的动作,全程共分十二小节,音乐由低至高。全村群众早上便自发到场地,围成一圈,观看演出,整个演出一般为二天。始终透露出原始的农村特色风味气息。晚上还加以牛头舞,由牛头与鬼脸相合而舞。群众自发围成一圈,随气氛渐高而进行傈僳族的传统节目——跳锅庄。

后一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直到大年初四,将全部道具烧毁,以祭祀祖先,道具中牛头的“眼睛”摘下后送给群众,人们相互争抢“牛眼”。据说,“牛眼”代表吉祥如意,抢到者自然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