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名录
首页>保护名录>州市级名录>传统技艺>详情传统技艺

迪庆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德钦藏族民居建筑

日期:2022-03-02点击:1861次

德钦藏族民居建筑是德钦建筑艺术的基础,为德钦建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体现了德钦藏族人民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历史,具有较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它不仅是藏族人民防风雨、避敌害、供人生存休息的场所,它还体现了广大藏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形态。

本期,小编带您了解德钦县藏族民居建筑文化。

居住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四大要素之一,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孜孜不倦地探索、创造,用自身的审美情趣为民居赋予了艺术的生命。藏族民居是将藏族建筑艺术推向辉煌的最厚实的基础,也是促成藏族建筑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底蕴之所在。


民居聚落的基本形态

涉藏地区民居早期聚落无论在农区或牧区,主要是以部落形式出现的。涉藏地区社会进入封建领主制后,出现了以封建领土为核心的新的聚落形态;同时随着藏传佛教形成后,宗教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还出现了以寺庙为中心的聚落。上述三种形式的聚落形态并存的局面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生产方式的缘故,在农区、半农半牧区三种聚落并存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在牧区,除部落聚落以外,其他两种聚落形成不十分明显。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民居聚落大多以堡寨为基本单位。从生产要求来看,住宅群的分布是按耕地同牧地的面积大小而定,少者三五家,多者十几家乃至几十家,也有个别地区在一百家以上。住宅较多的地区,都是土地肥沃、水草丰茂、气候较好和交通方便之地。

从社会情况看,藏族人民信奉宗教,在寺庙周围形成喇嘛住宅群。为了防卫野兽和抵御统阶级掀起的械斗,便自然形成被迫集居,有些还有高大碉楼,外人称这些集居群为“寨”,寨与寨之间的距离,近的只有一二百米,远的六七公里乃至几十公里。

无论在农区或是牧区,其聚落(堡寨)的命名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以宗教名称命名的,有以生产生活用品命名的,有以动植物名称命名的,有以部落名称命名的,还有以传说故事命名的。


民居的基本类型

藏族民居根据生产方式来划分,大致可以划分为农区民居和牧区民居两大类型,农区民居为固定式建筑,而牧区民居除越冬的简易固定建筑外,主要为活动建筑——帐篷。

牛毛帐篷

德钦属于半农半牧区,特殊的生产方式自然促成了生活方式的特殊性,牛毛帐篷便是德钦半农半牧型经济带来的特殊生活方式的表现之一。

德钦牧民的牛毛帐篷无论是原料和搭设形式都与我国其他从事游牧业的民族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也正是雪域高原鲜明地域特色和藏民族特色之所在。

在篷顶开有一条宽约50厘米,长1.5~2米左右的天窗,天窗上有一块活动盖帘,白天和非雨雪天开启,用以采光和通风,夜晚和雨雪天则关闭。帐篷的门一般开在背风的方向,门一般为固定式,有的是以左右帐抄合而成,白天撩起,晚上关闭;有的则专门制作两片门帘,进出时撩起即可。为防止雨水和寒风渗入,在搭设帐篷选址时,一是选背风、向阳的地方;二是地势不能太平坦,应略有倾斜,帐篷搭设好后,同时在上方(地势稍高的一方)和左右两方挖一条排水沟;三是在帐篷内壁四周用草饼或石块砌一道高30~40厘米的围台。

牧区帐篷的颜色绝大多数为黑色,也有极少数的黑白花帐篷。帐篷的外形主要有三种,一种形似汉地四坡歇山式屋顶形(其底部平面有四方和长方形两种)、蚌壳形(有的称覆钵形,其外形形状恰似扣置的蚌壳或倒置的钵,底部平面为不规则椭圆形)和尖顶式简易帐篷。在帐篷内正中的两个支撑杆之间搭设灶台,在灶台的上方,一般作为供奉神灵之处,放置有佛像和供品。

牛毛帐篷的围护体属毛织品,有防水、保暖、弹性好、防腐性强等特点;加之轻便,易于安装、拆卸和搬迁,十分有利于高原游牧生产。千百年来,一直是牧民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

休闲帐篷

休闲帐篷应当说是涉藏地区活动建筑的又一种形式,它本身就是牛毛帐篷的衍生建筑形式,其搭设方式和结构大同小异。它与牛毛帐篷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围护体的原料质地有别,休闲帐篷围护体使用的是棉织品;二是色彩有别,休闲帐篷基本为白色,这是藏族所崇尚的颜色之一;三是功能有别,它不属于生产性质的居住建筑,而是作为外出耍坝子,或是节日庆典、演出活动、婚礼等临时性、休闲性的活动建筑。小的帐篷只可容纳三五人,中等的可容纳十余人,大型的可容纳十人乃至上百人。在装饰上,一般做法是在帐篷交角处和裙部绘制(或是镶嵌)以蓝色、黑色的边子和绘兰札、祥云等纹样,这种帐篷属于普通休闲帐篷。再就是专供寺庙高僧、地方官员、贵族阶层所使用的豪华帐篷,从层数上,顶部和围护裙部均为双层,在双层的外部,将寺庙和其他固定建筑的传统装饰图案均彩绘或镶嵌其上,诸如八吉祥、忍冬、奇俄、祥云、兰札、蝙蝠以及牦牛、狮子等图案和纹样,其纹样和图案的色彩依然是固定建筑中所惯用的红、黄、蓝、黑等色,所绘(镶)彩色纹样和图案在帐篷白底色的补映之下,显得格外斑斓绚丽,内层多为红、黄、蓝色布质或丝质吊幕,在强烈的光照下,显得十分华贵、典雅。这种豪华帐篷不仅做工精细,而且价值十分昂贵,中、下层农牧民是无法奢望的。

休闲帐篷使用时间较多的时日,一是在各地较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期间;二是在高原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绿草茵茵,鲜花盛开的踏青时节。

固定式民居

涉藏地区民居中的固定建筑是指用泥、木、石等天然建筑材料在地面或隐蔽处建造的永久性不可搬运的建筑物,这种建筑物是供其主人饮食起居的生活空间。固定建筑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大体从结构上区分为泥木结构、石木结构、木结构、土结构、混合结构等几大类;若按其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的不同,可分为农民住宅、僧人住宅、贵族领主或土司头人住宅、城镇居民住宅等。


建房习俗

藏族对于建房十分重视并有诸多讲究和禁忌。从破土动工至新居落成乔迁,均不得有半点马虎。开工之前,须请活佛高僧占卜,以示吉凶;动工之时,必须按藏历中所规定的吉日择时动土,其方位须遵照天文学中的星相学说法选定。在安置正门时,要在门头放上五彩吉祥哈达,以示吉祥。

搬进新居,把家中安顿好后,择一个吉祥日子,通知亲朋好友届时来新居过“康苏”。“康苏”的这一天早晨,房主一家准备了五彩经幡插在新居房顶的西北角和东北角上,向诸路神佛献上青稞酒,煨上用松柏枝、小杜鹃枝叶、糌粑等天然香料组成的桑,用火点燃。

在广大涉藏地区,建房习俗也不尽完全相同,但大同小异而已。


固定式民居的基本布局

外部布局:固定式民居无论何种结构,在外部布局上大抵为封闭式院落,一宅一院。院落大多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住宅,二为院墙。住宅部分的平面组合有“一”字形的,有“┐”形的,有“┌┐”形的,也有四合院。“一”字形的其余三方为院墙,“┐”形的两方院墙,“┐”形的一方院墙,四合院则以房屋四周的围护墙作院墙,中有一天井。农区的农民和城镇一般百姓的住宅以一字形居多,“┐”形和“┌┐”形者居少,四合院则多为身分显赫的僧、俗上层的深宅大院。住宅的空间布局在层数多以一至三层为主,四层以上者为数甚少。院墙大体有木栅栏、土坯墙、夯筑土墙和砌筑片(块)石墙,除木栅栏外,其他院墙大致在2米左右,相当于一层楼高。院门一般开在与正宅正面相对的院墙方,具体位置不一定与正宅门相对。绝大部分地区的民宅皆为平顶,顶上作用颇多,一是作晒台,主要晾晒粮食;二是堆放粮食和草料;三是以作观察瞭望,许多地方的民宅在平顶上都设有假层,即指敞口楼,主要用以堆放、晾晒杂物、草料等。在平顶女儿墙的墙角上,还建有供煨桑用的“松托”和供插嘛呢旗的墙垛。

内部布局:民宅一般都满足于以下功能要求:关拦牲畜、储藏物品、供主人居住、供主人礼佛。所以就有牲畜棚圈、居室、储藏室、经堂。单层住宅,或修耳房以关牲畜,或以院代圈。其余储藏室、居室、经堂等均分布在同一层内。二层以上者,底层则为畜圈,二层及二层以上分别作居室、储藏室和经堂。在城镇居民中,居室还分主居室和客居室。作为封建领主阶级的达官显贵,其住宅往往达数十间,居室和经堂均各有数间。在一般百姓中,居室是家庭的活动中心,做饭、吃饭、睡觉、待客、聚会等饮食起居多在居室中进行。居室的大小视其家庭人口的多少和经济状况确定。凡有楼层的民居住宅,底层“因作牲畜圈及强调防卫,只有一门进出,墙上不开窗,仅在靠近楼层处各开有气洞一个,洞口内低外高,斜向天空,外小内大,略可见光。在楼层二楼及二楼以上都有一敞间与楼井连接,便于通往各室。在敞间附近挑出墙外设一厕所。上下层之间多用圆木刻级制成独木梯,独木梯为活动楼梯,可随意搬动。为了采光和便于通行,则设置天井和走廊。


室内陈设布置:藏族固定式民居建筑中,其室内陈设布置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主要的部分也是重点部位则是主居室和经堂,其余部分则十分简陋。主居室是家庭集体生活的多功能房间,由于主居室既是厨房和饭堂,又是卧室,还是待人接客的厅堂,所以,主居室一般都大于其他任何房间;室内基本陈设也多于其他房间。其主要陈设有炉灶(或称火塘)、藏床、藏桌、壁柜或壁架等。因青藏高原天气寒冷,加之藏族喜欢饮茶,所以他们饮食所需同御寒所赖的炉灶或火塘,都设在卧室内,终日生火,以便取暖、煮食。主居室中一般都作固定式壁厨或壁架神龛,依墙而立,用以放置衣、食及器物等。壁厨和壁架的体积较大,其制作粗细则视其贫富差别而有所不同。有的地区还在主居室中设有水柜(或称壁缸)。藏床较为低矮,一般高度都在25厘米左右,宽80~90厘米,长约2米,木制单人,上铺卡垫、毛毡、藏毯,白天可坐,夜间以相同有顶无底的木箱拼合而成,十分易于搬动。另一种是整体性的,其床上方三面有围板,皆靠墙安置,少搬动。藏桌(又称火盆桌)一般较长,多与床平行放置,形成一个组合。多数的藏桌都由三个方桌组成,其中一个桌内安置有火盆,以便取暖和煨茶等,一组藏桌的长度大约与一间藏床的长度相当。家人用餐或来客较多时,除一方依床而坐外,另一方配有与火盆桌长度相当的长条木凳,供人坐用。除主居室外,室内陈设十分讲究的要算经堂了。藏族民众除常到寺庙进行宗教活动外,家庭佛事活动也必不可少,诸如诵经、礼佛等,同时还常请喇嘛到家念消灾祈福经。故凡藏族不论是寺庙喇嘛或农、牧民的住宅或帐篷中,都有经堂或供佛的设施。一般的经堂,宽大华丽,庄严整洁……经堂的布置及装修都很讲究,一般在经堂后墙安装木制佛龛,类似壁架,上部做几格龛台,龛内供奉菩萨等物,龛台下部为壁柜,很多经堂内两侧墙面也满装壁橱,这些壁橱里贮放香贡、法器、经卷等。一般侧墙不装壁柜(橱)的则装板壁。富人经堂,常在室内墙壁、天花板、外檐门窗、门外柱、枋等上面满饰彩画、雕刻或沥粉贴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