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名录
首页>保护名录>州市级名录>传统技艺>详情传统技艺

迪庆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瓦器器”舞蹈服饰

日期:2022-03-26点击:4549次

  舞蹈服饰是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的象征。傈僳族在历史上经历过刀耕火种、游牧、采集等生活,所以他们的服饰体现了生活环境,也体现了古羌族服饰的各种遗迹。

  本期,小编带您了解迪庆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瓦器器”舞蹈服饰文化。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全县地形崎岖,南高北低,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体民族,有其它多种民族聚居的边疆县,在清代樊绰所著的《蛮书》中,有“栗粟两姓蛮”之记载,这是傈僳族最早的文史记载。

  “瓦器器”舞蹈是维西县傈僳族群众自娱性的舞蹈,也是维西县傈僳族舞蹈的代表性舞蹈之一。“瓦器器”是踏脚起舞之意,有的译为“跳脚”,“跳锅庄”在当地群众中贯译为“跳脚”。



舞蹈服饰


  男子服饰:一般包黑色头帕,身穿麻布黑白条纹大襟短袄,腰系七色麻布彩腰带,下穿蓝色长裤,打绑腿,穿草鞋或赤足,现多穿胶鞋,上身挎“花腊裱”(花口袋),佩腰刀。

  制作工艺

  黑色头帕:采棉—纺线—织布—着色(晾干),一般尺寸长为150~180cm,宽为15~20cm)。

  短袄:采麻棉或绵羊毛—纺线—织布—裁剪—缝制,短袄主要显示的是黑白条纹,在织布时将有色线有序加入纬线中。

  绑腿:采麻棉或绵羊毛—纺线—织布,一般不着色,尺寸长为33cm,宽为9cm。

  “花腊裱”:采麻棉—纺线—织布—裁剪—缝制—刺绣。将布匹制成口袋,在一块染色成黑色的布匹上,用五彩线刺绣各种花卉、花边。在刺绣布匹底端缝上五彩须边,背带是用五色线织成长为60cm,宽为9cm的布条,在底端同样缝制长20~25cm的须边,最后把背带两头对齐刺绣布匹缝制,就形成了“花腊裱”。“花腊裱”是傈僳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用具,也是一种美丽的装饰。上年纪的妇女多刺绣绿叶、花草,而男人用的则多是星星、月亮、太阳、花草之类的图案,色彩鲜明,少女们则多用大红、大紫的花朵来衬托图案,只有少数的绿叶,色彩鲜明,强烈的对比感。“花腊裱”还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花色象征美丽、善良、积极向上,星星、月亮、太阳象征民族的图腾和崇拜。

  腰带的制作:采麻棉或绵羊毛—纺线—织布(留须)。采集自种麻或棉,或收集的绵羊毛取部分着色,主要色彩有黑、红、蓝、紫、黄等,现在多从市场买回五彩线,织布时将部分五彩线加于纬线中形成条纹图案,尺寸长为250~300cm,宽为20~25cm,须长15~20cm。


  女子服饰:头上绕青布或黑布帕子,头帕上交叉斜挂两串“涡楞”(用珊瑚、贝壳、玛瑙、彩珠相间串成的饰物),再在前稍挂一串“涡缅”(三角银链),直垂到眉梢。双耳悬吊银耳坠,顶挂珊瑚项链,身上斜挎精美的“花腊裱”。上衣多穿白色或天蓝色长袖大襟袄,外穿紫色坎肩,年老的妇女也穿黑色坎肩,下穿白褶长裙,裙外系刺绣有花鸟图案的围腰,腰间系有白色羊毛带。鞋、袜、绑脚则与男子差异不大。

  制作工艺

  帕子的制作:采麻棉—纺线—织布—着色,一般尺寸长为150~180cm,宽为15~20cm。

  “涡楞”的制作:用珊瑚、贝壳、彩珠用线穿成,长一般在30~40cm,它显示了傈僳族对星星的崇拜。

  “涡缅”的制作:用银制的铃铛穿成链,在底部坠上三角形饰物。把银链缝于一条长40cm的布条上,一般银链长10~13cm。数量为8~20串之间,如门帘似地坠入眉梢。

  项链的制作:多用珊瑚、五彩珠穿成串。长一般为30~45cm。

  长袖大襟袄的制作:采麻棉—纺线—织布—裁剪—缝制。 

  坎肩现多从市场买回。

  白褶裙的制作:采麻棉—纺线—织布—裁剪—缝制。白褶裙要有三百六十五折,在裙底部还要绣上两圈花边。

  围腰的制作:在宽为42cm,长为75cm的布匹上刺绣花边,中间缀有花草、鸟的图案,花主要是山茶花为主,色彩鲜明,亮丽,最能体现一个女人的刺绣水平。

  “花腊裱”的制作工艺男女式基本相同。在傈僳族群众中,采麻纺线布是每个女人的必备的技能,刺绣则更能体现勤劳、善良的傈僳族妇女的形象。她们刺绣的“花腊裱”、“花围腰”已不再是单纯的服饰,而已成为民族民间工艺品,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和收藏。从头饰到“白褶裙”每个地方都显示出傈僳族人民的创造艺术的本质。从他们的服饰上也体现了古羌人的服饰传统,这与历史的沿袭是分不开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