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名录
首页>保护名录>州市级名录>传统技艺>详情传统技艺

迪庆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维西傈僳族民间乐器

日期:2022-08-19点击:2030次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傈僳自治县,据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中有“栗粟两姓蛮”之记载,而书中记载的“施蛮”和“顺蛮”据考证就是现在的傈僳族先民。

傈僳族人民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一直是过着刀耕火种、游牧、采集等的生活,经过与自然的抗争,他们用自己独特审美方式创造了多种歌舞,如:叶枝同乐的“阿尺目刮”歌舞,永春片区的“瓦器器”舞蹈等等。

维西县傈僳族民乐“三大件”其音色也独具一格,它的制作工艺完全靠手工完成,只要有歌舞的地方就能看到它的身影。


本期公众号,小编带您了解维西傈僳族民间传统自制乐器“三大件”。


“瓦器器”舞蹈是傈僳聚居区域内最为常见的一种舞蹈,属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它的表演就必须与傈僳族所谓的“三大件”自制乐器分不开。这三大件分别是:“菊律”、“起本”、“吉资”,纯属本民族传统的自制乐器。把“阿朴比”(葫芦笙)、“除除”(口弦)、“思拍”(树叶)与“三大件”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傈僳族传统乐器的总体名称。

在民间只有少数的艺人会制作“三大件”乐器,现在已有人将其视为一种工艺品或装饰品。

“三大件”乐器高低不同的合弦,富于地方风情的韵律,轻快活泼的节奏,构成一曲曲独具民族特色的乐章。


“三大件”的制作工艺


“三大件”是傈僳族舞蹈“瓦器器”的伴奏乐器,其曲调流畅、轻快、节奏鲜明,调式多为羽调式,它们的制作工艺也有各自的特点。

“菊律”的制作过程

选材——荫干——钻调——定音“菊律”意为“笛子”在深秋上山砍阴坡上的竹子,放在干燥背光的地方自然荫干,到春夏之季,选取直径为2——3cm,长25——35cm的干竹备料,然后用火锥在竹管上钻七孔进行定音。有经验的工匠选材、钻孔、定音全凭感觉就能制出很好的“菊律”,在“瓦器器”舞蹈的伴奏中“菊律”是主旋律乐器。2和5两个音作为舞曲的主旋律经常出现。


“起本”的制作工艺

选材——剖模——制作——剖光——定音“起本”意为“四弦琵琶”,型号分大(100——110 cm)、中(75——80cm)、小(25——32cm)三种,制作时工艺一样,只是用材的大小不同。在夏秋之季上山砍回材料,多用红豆杉、秃杉等材料。经过自然风干后,剖模,然后做好共鸣箱,定弦栓,定弦槽,经过剖光,放上琴弦定音,从右到左依次定为一、二、三、四弦,一弦2、二弦6、三弦5、四弦2,外弦4和内弦1取名为“对对施”意为“心相应”,有经验的工匠凭经验就可制作。


“吉资”的制作工艺

选材——剖模——制作——剖光——定音“吉资”意为“二弦提琴”,型号有大(长70——80cm)、小(长41——52cm)两种。

在夏秋二季上山砍回木材,用红豆杉、秃杉、鸭掌木等,经过自然风干后进行剖模,然后做好共鸣箱,定弦栓,定弦槽,经过剖光,放上琴弦定音,外弦定为2、内弦定为5,也有外弦定为4、内弦定为1,手拉弓是采用柔韧性好的竹或木条栓上马尾制成,长约39cm。


在伴奏时多用一支“菊律”,两把“吉资”,三把“起本”六件乐器,按自己固定的旋律进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高音乐器“菊律”为舞曲的主线,低音乐器“起本”、“吉资”作伴奏,不同的节奏和旋律将舞者引入不同的舞步之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