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迪庆非遗这五年】省级非遗 “傈僳族瓦器器”之花绽放全国舞台
来源:管理员 创建时间:2017-11-21点击:1853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有关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五年来,迪庆非遗保护的各项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重视下顺利推进,非遗保护的理念认识不断深化,保护传承水平得到提高,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级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效突显。目前,迪庆州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1项,国家级8项、省级29项、州级94项、县(市)级80项;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89名,国家级4名、省级52名、州级51名、县(市)级282名;建成非遗传习场所168个;一些列传统技艺类项目已纳入生产性保护基地进行保护传承。

“迪庆非遗”将分多期推出这五年来非遗事业和非遗工作所展现的生机与活力!

 

省级非遗项目“傈僳族瓦器器”之花绽放全国舞台

 

201312月,傈僳族传统舞蹈“瓦器器”被云南省政府公布命名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312月,傈僳族器乐《瓦器器》,在“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获得银奖和传承奖。

201412月,无伴奏混声小合唱《瓦器器》,荣获云南省2014年群众文化“彩云奖”。(彩云奖云南省群众文化的最高奖项)

201610月,无伴奏混声小合唱《瓦器器》,荣获全国第十七届群星奖音乐类群星奖。(群星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设立的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奖)

20172月,无伴奏混声小合唱《瓦器器》,参加2017年迪庆藏历新年晚会的演出。

20177月,《瓦器器》曲目《山吟》、《重逢时》,代表云南省参加第二届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

 

 

傈僳族“瓦器器”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传统舞蹈形式,主要流传于迪庆州维西县的永春乡、攀天阁乡、白济汛乡、中路乡、维登乡等傈僳族为主的聚居地,在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德钦县拖顶、霞若等乡镇的傈僳族聚居区也有分布。在傈僳语中,“瓦器器”(音)意为汉语的“踏脚起舞”,俗称“傈僳锅庄舞蹈”,当地群众也叫“跳脚”。

“瓦器器”歌舞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创造和完善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整个舞蹈表现的是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情景以及关于傈僳族起源、发展的神话传说等,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与大自然进行生存斗争的历程。

 

“瓦器器”音乐

“瓦器器”的舞曲,以傈僳族自制的菊律(笛子)、吉资(二弦提琴)、起本(四弦琵琶)三大件传统乐器伴奏。演奏时,各种乐器按自己固定的和弦进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高音乐器“菊律”为舞曲的主线吹奏主旋律,低音乐器“起本”、“吉资”作为伴奏,不同的舞步则奏出相应的节奏与和声,纵向和横向有机结合,形成了和谐的和声效果。

“瓦器器”的曲调流畅、轻快,节奏鲜明,其调式多为羽调式,舞曲无唱词。在民间,根据“瓦器器”舞蹈的舞曲改编填上歌词,以民间小调的形式进行歌唱。

 

“瓦器器”舞蹈

“瓦器器”舞蹈与音乐和谐一致。跳舞时,男女老少皆可参加,围成一个大圆圈,或手拉手排成一行,或面对面排成数行来进行。伴奏的乐师在中间或排头,边奏边舞,是舞蹈的指挥者和引导者,众人便随乐器伴奏的旋律来跟进自己的舞步。动作以跺、踏、踢等为主,舞步变化无穷,脚步由少增多、由易到难,每一段舞步都有一定的寓意。

 

“瓦器器”乐器

“瓦器器”乐器由三大件传统乐器“菊律”(笛子)、“吉资”(二弦提琴)、“起本”(四弦琵琶)及“阿朴比”(葫芦笙)、“处处”(口弦)等傈僳族传统乐器构成。以高低不同的和弦、轻快活泼的节奏、悠扬的曲声演绎出富有情感的舞蹈。

编辑: